close

1984年,我三歲。

 

在教養小孩的世界中,有句俗話常說「三歲定終身」,
近來,德國最新一期的「自然神經科學」〈Nature Neuroscience〉期刊指出,
在嬰幼兒時期若常承受過大壓力,長大後較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,
比較無法忍受壓力、挫折,記憶力也比較差。

 

我開始努力回想,三歲時候的我…

但,我卻完全沒有任何記憶。

 

若照這個理論來說,小時候的我是否一直無意識的在承受「某種壓力」,
我開始忍不住懷疑(或者說是想像),孩童時期的我,
難道曾經發生過某種創傷,而造成我在這段記憶上的解離與空缺呢?
對創傷所產生的自我防衛機制,是否也導致我的大腦缺乏善用「記憶力」的能力?

 

記憶的時間軸在我的腦袋中失去線性的連貫發展,
我經常無法明確的指出那一年發生過了什麼事;
曾經同班五年的同學,看到臉怎也叫不出名字;
每次看書,看到很棒的句子時,我也沒有辦法將它們裝入我神秘的大腦中,
以便日後和別人分享或是善用在文章中。

 

在現代作家中,已經幾乎找不太到「親手寫」稿子的人,絕大多數人都是使用電腦作業,
其實我也想過自己是否應該親手寫,讓寫作本身能回歸傳統的「文字書寫魅力」,
特別是中文字,每個字一筆一畫的組成都具有其藝術上的美學,
但在親自嚐試後,我竟然發現我沒有辦法一邊思考一邊寫,
因為我會忘記我原本下一句是想寫什麼,然後就開始亂寫,亂接。

 

但這又讓我想起引導寫作課中,有一堂就是「自由心靈書寫」,
也就是什麼都不要想,就是拿著筆,一直寫、一直寫…

不要管你寫了什麼、也不要停下來看,就是寫、寫、寫…

試著讓你寫的速度超越思考的速度。

 

這種賽跑式的寫作,在我的感覺,就像是要在你清醒的時刻,
逼出平時只有在睡夢中才會浮現的「潛意識」;
而在心理治療當中,也有所謂的「寫作治療」,
透過書寫的方式將個人的情感宣洩出來,以幫助治療心理創傷。

 

最近村上春樹在日本暢銷破二百萬冊的「1Q84」也終於在台灣發行了,

目前才看完了上冊,這本1Q84是村上春樹向英國小說家喬治‧歐威爾的反烏托邦經典之作「1984」致敬,
而在日文中Q是9的諧音,也是書名的巧妙之處。

 

剩下的,下次再說好了,我要去吃飯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烏娜‧特蘿塔慕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