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drozeTaiwan.jpg 

旅行的開始,源自發現自己是「異鄉人」的身份。........HuangYa,2010.1.23

上面這句話是去年在閱讀《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》時,隨手寫在書內一句話。(此種行徑很符合我假文青的身份)

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波蘭的作者「瑞蕯德.卡普欽斯基(Ryszard Kapuscinski)」,1932年出生於波蘭東部的平斯克,在華沙受教育,23歲那年首度離開波蘭,此時正處於1950年代波蘭正壟罩於共黨的鐵幕下,人民的自由受限,"出國"並非平常的事。

剛進入報社的卡普欽斯基有天和總編輯Irena聊到採訪計畫時,鼓起勇氣說:「有一天,我很想到國外採訪。」

卡普欽斯基說,「我出國,單純是為了跨越邊界,前往某處。去哪裡都無妨,因為重要的不是目標、目的地、終點,而是幾近神秘而超越性的那個舉動,亦即跨越邊界本身。」

過了一年後,報社派駐Rsyzard到印度採訪。在總編輯室時,Irena拿出一本書交給他,說道:「這個,送給你當禮物,路上用的著。」很厚的書,有黃色的布面硬皮。書封面上的燙金字印著:希羅多德(Herodotus),歷史(HISTORIAE)。

希羅多德是誰呢?他是古希臘人士,被尊為「歷史之父」。

《歷史》此書寫於2500年前,比司馬遷的《史記》再早五百年完成,內容包括地域、民族、邦國、信仰到日常生活方式…等,談論的層面相當廣,卡普欽斯基認為希羅多德是「人類第一個體認到世界多元性的人」。在他念華沙大學時期,其實對希羅多德生平一無所知,因為其波蘭文譯本是被查禁的,一直到了史達林死後兩年-1955年才終於在書店面世。。

但一本寫於2500年前的書有什麼好防備的呢? 因為在那段風聲鶴唳的鐵幕時代,卡普欽斯基認為《歷史》中的故事、詞語都難以擺脫任何影射、暗示,為了避免引起人民的"思考"發酵,因此被查禁其實是理所當然。

於是卡普欽斯基帶著希羅多德啟程,在旅程中來回地交錯於書中與現實的世界,啜飲著歷史的泉水,而我有幸讀到這本書。

_42487989_kapuscinski203ap.jpg 
▲瑞蕯德.卡普欽斯基(Ryszard Kapuscinski)
(圖片來源:http://news.bbc.co.uk/2/hi/6293005.stm)


對於波蘭這個曾經在世界上消失的國家,我幻想著人民對於自己國家認同、或是對於自己身份的認同,將會是如何的被戰火與槍桿子撕裂,或許他們的人民也因此有著更為堅強的心。在卡普欽斯基這本書中,充斥著他對於各個國家的人文觀察、並融合著希羅多德的遊歷故事與考察心得,用一句沒有任何深度的話來形容,就是「真的很精彩!」哈~~但可惜台灣並沒有出版與翻譯卡普欽斯基的其它書籍。

卡普欽斯基在《帶著希羅多德去旅行》中寫到:「我們必須加以認識,因為這些異於吾鄉吾土的世界與文化,都可以是我們的借鏡,我們可以藉此更瞭解自己。唯有與他方世界相遇,有所比較,我們才有辦法定義自己的身份認同。」

當然這並不是唯一定義自己身份認同的方式,但可見卡普欽斯基是個心胸寬廣的人。

再過二個星期我也要再度跨越邊界,不曉得為什麼,我很喜歡這種出走的心情,像是要去一個很遠的地方,像是就此從世界消失...

但我內心也渴望一個家,渴望一個溫暖安全的懷抱。。。

1613_img_maxdc9d637f.jpg 
▲電影《女人出走》劇照
(圖片來源:http://magz.roodo.com/article/1613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烏娜‧特蘿塔慕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